深挖长征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黎道的春天》剧本研讨会

宾川县延研会
2025-02-28


IMG_5538.JPG

深挖长征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黎道的春天》剧本研讨会

2月27日,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宾川香村文旅创新园召开剧本《黎道的春天》创作研讨会。《黎道的春天》创作执笔者、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薪火艺术团团长杨丹对剧本创作过程以及人物形象设置作阐述,来自云南省相关社会组织、大理州及宾川县文艺界等单位的作家、老艺术家、专家学者及剧作家代表参与研讨,共同为剧本打磨建言献策。著名作家、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艳钧主持会议。

IMG_5541.JPG

著名作家、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艳钧主持会议


IMG_5552.JPG

《黎道的春天》创作执笔者、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薪火艺术团团长杨丹对剧本创作过程以及人物形象设置作阐述


宾川香村文旅创新园负责人赵茹刚,大理本土诗人、中诗社云南分社社长李轻松参加会议。

该剧拟以红军长征途经宾川县时与当地百姓的互动为背景,通过艺术化叙事展现军民鱼水情,弘扬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


立足本土历史,讲好红色故事

《黎道的春天》以1936年红军长征过宾川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围绕红军与当地百姓从初识惊恐、害怕,到后来的建立深厚情谊的过程展开。通过多角色视角(如红军首长、战士、普通村民)刻画军民互动场景,既还原历史细节(如长征路线、生活场景),又突出“人民至上”的延安精神内核,打造“走长征路、看长征剧”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王艳钧指出,宾川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应通过文艺作品将本土历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红色基因在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他呼吁创作者深入基层采风,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长征细节,增强剧本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专家建言:平衡艺术性与历史性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剧本的艺术架构与历史真实性展开讨论。专家提出,将本土红色历史与当代价值观结合,剧本需避免同质化叙事避免说教化,以情感叙事传递红色基因。要贴近本土、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建议通过方言运用、民俗元素融入(如宾川特色节庆场景)增强地域特色,使故事更具辨识度。

此外,针对当前剧本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重历史轻市场”问题,部分专家建议增加互动性设计,例如参考“党史剧本杀”等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参与红色文化体验。


以剧为媒,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宾川香村文旅创新园负责人认为,将协调本地文艺团体、文化长征工作队、学校资源,搭建剧本孵化平台,推动剧目排演;同时计划结合宾川红色旅游线路,在长征遗址周边进行实景演出,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加强青年编剧、演员的培养,通过“老带新”机制为剧本注入新鲜视角,并呼吁保护剧作家权益,营造尊重原创的创作环境。

《黎道的春天》研讨会不仅是宾川红色文艺创作的里程碑,也为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正如王艳钧总结所言:“文艺作品应扎根泥土、映照时代。我们期待这部剧能成为宾川红色文化的名片,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春天里生生不息。”   

IMG_5540.JPG


IMG_5559.JPG


IMG_5545.JPG


IMG_5557.JPG


IMG_5548.JPG


IMG_5551.JPG


IMG_5574.JPG




编辑:赵茹刚、周红

撰稿:王建军、张德

初审:谢家彬

审核:王艳钧

消息来源:宾川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写评论...